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一家人的旅行是生活,也是滋养

    信息发布者:阿录1888
    2022-07-04 20:30:07   转载

    全家去旅行,是生活,也是滋养

    我单身的时候就很喜欢旅行,有时候甚至会在喜欢的城市居住一年以上。后来在北京结婚、生子,一个人的旅行变成了全家旅行。现在,我们一家四口经常到处溜达,这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儿子的周岁生日是在青岛过的,连抓周都是在饭店房间里进行的。第二天我们跑到海边瞎晃荡,海风很大,空气中有海鲜的味道,沙滩很软。儿子步履蹒跚,咯咯地乐,脸上是灿烂的笑,如花般绽放,然后一个前扑,直挺挺地砸下去,啃了一嘴的沙子……这情景牢牢地印刻在我脑海里,成为我心中儿子成长的图画书中欢乐四溢的一个跨页。

    和多数家庭一样,我们每天忙于各种事务,工作日的时间好像总是不够用,周末还要带孩子们上兴趣班。我也总是有公益活动要策划、组织、实施。我们能自由安排的时间实在有限,哪里还有时间拖儿带女去旅行呢?好长一段时间,儿子的愿望就是将来当个旅行家。不过,在我整理书稿的时候,他的最新愿望已经改成当天文学家了,因为他最近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境界很是向往。

    关于爸爸妈妈的时间问题,我在面向家长的讲座最后总会说这样两句话:

    我们没有,就无法给予。希望孩子读书,自己先开始读吧。

    我们人人都有的是时间。只是育儿和轻松生活没排进日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众所周知的古训,早已向我们建议了读书和旅行的生活方式,只是现在,人们把很多时间用来追求“比生活更重要”的地位、名气、金钱和物质了。我还年轻的时候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道:“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我看还可以接上一句:“等我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我却走不动了……”经常听到有人说出“我有钱(时间)就带孩子去旅行”这样的话,但最后真的兑现的少之又少。

    所以,有了带孩子去旅行的冲动时,就立马出发吧。

    一家人的旅行是生活,更是幸福。

    旅行的幸福就是旅行本身:你和你的家人在路上。

    一家人的旅行是生活,也是滋养。

    “滋”这个字特别好,本义就是生长的意思,又有增多、增加的引申义,进而有了滋润的含义。所谓滋养,就是要在正常养育的时候让孩子们沉浸其中,自然增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滋养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滋润。要我说,“滋”还有慢的含义,这一点对于父母亲来说更为重要,内心滋润、行为滋润的爸爸妈妈,才能养出内心滋润、行为滋润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并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们也将通过孩子的眼睛、脚步和思考,得以重回童年,重得慧眼,重新体验世界,获得自身的有滋有味的“二次成长”。

    “游学”是一种有滋味的养育方式。神奇的自然、丰富的人文、有趣的体验、好奇心的满足,会让大人和孩子自然而然地享受旅行过程的愉悦。与其他的养育方式相比,游学的滋养更具非功利性,更容易抛却各种评价和考核,只为让孩子成为见多识广、知情识趣的人,岂不快哉!

    以我们去石家庄的那次旅行为例,我们首先去的不是各大旅游景点,而是河北博物院。我们给孩子租了一个解说器,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听他看到的、喜欢的奇珍异宝。我们在里面待了足足一天……我认为,这就是在滋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倾听能力,顺应孩子的兴趣—他愿意听哪个就听哪个,愿意哪个地方待的时间长点就耗在那里。这样滋养出来的孩子将会拥有把额外的特殊的学习变成习惯、变成兴趣,并能够持续保持的能力。

    在我自己成长为“慢看慢玩老爸”的过程中,我们夫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儿女接触并喜欢多种不同的滋养方式。其中我们坚持“持久战”并引起万千家庭追捧的正是亲子共读、亲子观影和旅行游学。很巧的是,这三个正是我们夫妻的共同兴趣,也是我这个学过教育并致力于家庭教养研究的所谓“专家”“刻意为之”的事情,这正是体现我的“一慢二看三玩”教育理念的最好实践,更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本和电影是在家或影院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和欣赏的,而旅行正好是推开家门走向世界、走向自然的重要一步,是生活的多样化表现,并超越了家庭生活。

    于我们夫妻而言,在我们各自还是单身的时候,就常常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滋养,组成家庭后就有了带着孩子继续享受这种滋养的念头。儿女的诞生,给了我们更多滋养的名义和机会。

    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高大上的游学也好,通常说的旅行也好,都是每个自我的完美呈现,也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即便是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景物,都会因为丰富多彩的各种家庭成员的不同而不同,会因为爸爸妈妈所能传递的心态、能量、知识和趣味格调而各具特点。不要担心自己的游学是否会没劲,是否会没有知识含量。没有谁可以提供所谓的标准,只要我们游了,就自然学了。

    我能感受到自己所分享的游学故事对于听众和读者的不同影响,凡是我能讲得眉飞色舞的内容,你们也会投入地倾听,更会试探性地借鉴。于是,我觉得应该把我对游学的理解、对过程的设计心得、对游学被低估和错估的意义,进一步地唠叨,以期引起你们的注意,这个过程也就成了一个滋养的过程,你和我都将是受益者。

    第一章

    行走首都

    除了在共同的读书中成长,将读书与行走结合在一起的读行侠一家,在生活里丰富着书本的世界。热闹的前门大街成了最生动的课堂,古老的建筑、人来人往的街道,历史的变迁就这样从书上呈现到眼前。

    —中央电视台“书香家庭李一慢”专题报道解说词

    北京的游学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很多的游学路线,不论是点还是面都可与北京交会。我们选择了北京城本身作为游学目标,是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路线。

    我一直有个观点,北京作为中国的中心,早已不仅仅是“土著”居民的北京了,而是全国人民的北京,甚至是全世界人的北京。我们这些“外来人”,经过学习和事业的铺垫,会慢慢成为新一代的北京人。我们的孩子,无论户口本上誊写的籍贯是哪里,北京是他们的出生地,北京就是他们的故乡。

    我们都是北京人。

    我们都要了解和熟悉北京。

    就像读者们,你们所在的城市就是孩子的家乡,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将来他们对家乡才会有具体的思乡之情。

    我是怎样在家庭里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家乡的呢?

    起点就是自己的家—住处。

    剖去“家乡”的外衣,自己所在的那个点,那个门牌,那个房子就是自己的家。每当飞机落在首都机场,火车停靠在北京站,高速过了收费口,我们心里都会升腾起“回家了”的感觉,而只有回到自己的住处,才能感受到那种“到家了”的真切。

    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个“家”有所了解。

    我在北京住过的家有好几个,而只有位于积水潭北的住处才能称为我们一家人的第一个家,那是我们的婚房,也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家。这附近有小西天牌楼、文慧园、索家坟、红联村、地铁公司、郭守敬纪念馆、太平湖、小西门等地名,这些地名能够帮助我们来定位那个地理意义上的家,也能够帮助我们定位那个文化意义上的家。孩子们会走路了,我们就拉着他们在这些地界溜达,跟他们反复地说这些地名—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安全教育。

    以住家为出发点,以“我是北京人”为探究原点,我们开始了首都的历史和发展的游学之旅,已经历时5年,仍未结束。

    男孩子在3岁后开始喜欢公共交通工具。有一趟车,经过小区胡同口有一站,名唤“运通104”。儿子非常喜欢这趟车,经常缠着姥姥抽空带他去坐车。我还几次带他北上南下到这趟车的起始站去看看。这条路线从望京的南大街北口到海淀的四季青金庄,途径“小西天”。它是穿过那个“点”的一条线,这就进了一大步:从一个点辐射到了沿线他感兴趣的各个点—当然起点和终点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点。类似这样的线后来又增加了几条。除了儿子喜欢的公共交通路线外,我们经常牵着他在积水潭一带溜达,在北师大校园里玩耍,在我工作的地点枫蓝国际和西环广场闲逛……这样的点与线越来越多,对城市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记得他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带他到单位玩,他在白板上把当时北京地铁的路线图给画了出来,让大家都很惊讶;他上了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儿子发现有“北京城的历史与发展”这样一门课,就毫不犹豫地选修了。

    为了满足他的求知欲,也为了间接完成他的“课业”,首都游学计划应运而生。我们打算分批实施计划。从何处开始呢?可以从周口店的北京人开始—但是我担心过早去探究早期人类遗址,未必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决定先缓一缓。最终我们决定从北京城建城史的源头—商周遗址开始。要去这个地方还要乘坐新开通的地铁线—这样的路程孩子就会一直有兴趣,下了地铁后,又坐了郊区的公交,然后坐了三轮车才到。别担心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不便,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折腾”。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去博物馆看国宝了,儿子对青铜器有了点滴的认识和喜爱。商周遗址出土的“大克鼎”等青铜器,他也没有抵触。

    我们还在暑假里去幽州古村露营。在讲到北京历史的时候,幽州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作为建制的“幽州”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京郊河北有个还通绿皮火车的村落—幽州村。

    幽州这个地名对我而言,还结缘于刘兰芳播讲的《杨家将》—2016年我们在长途旅行途中也开始听了,只不过不是当年我和胡老师(我妻子)都听的刘兰芳版本。在旅途中,孩子们可以一口气听上几个小时,胡老师很是感叹:“妈妈当年只能一天听半个小时呢!现在你们可好,随时听。”《杨家将》中可以随时听到幽州这个地名。幽州虽然不在《禹贡》的九州内,但在《周礼·职方》已经有“东北曰幽州”的说法。到了西汉,幽州成了当时十三个“省级”单位之一,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幽州治所建制时间最长在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广安门附近。

    宋辽时代,幽州也就是北京及附近地区。辽代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燕京就是今天北京的旧称,后来之所以改为北京,是明朝时期朱棣为了与南京相区别。

    现在作为地名还存在的幽州,只是一个位于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小村庄,处在永定河峡谷(幽州峡谷)的中段,非常适合徒步穿越、自驾、烧烤、扎营、玩水、自行车骑行。

    我们约了六户人家去露营,那是我们第一次露营,还赶上了大雨。在雨中露营,把孩子们高兴坏了,妈妈们还在讨论要不要搭帐篷,爸爸们带着孩子们已经动起手来。于是,在湿哒哒的土地上搭起了湿答答的帐篷,浑身湿透了的我们钻了进去。带着生不了篝火的遗憾,在微弱的灯光下,各个帐篷里都传来了讲故事的声音,然后就是呼噜声……

    天一亮,篝火就燃了起来,美美的烧烤弥补了昨晚的遗憾。然后,我们进了幽州。这个北方的村子看起来别有味道,河水绕村而过,铁路背山穿行,房屋依山而建,用石头层层建造……我们都知道这个幽州和那个幽州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正是这个幽州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触动—安静、平和!

    使北京从边关重镇变为国之首都的是蒙古人,当时这里被称为元大都。前面说过,小西门正是元代北京西城墙上新开的一个门,那里有元大都遗址公园,往北走不远就是旧燕京八景中的“蓟门烟树”。这一段土城墙,我们溜达过。说来也巧,我单身时住的集体宿舍就在北土城护城河—小月河畔一带,21世纪初那里还乱七八糟,因为建设奥运会的缘故被修整成了公园。后来小姨住在那里,那里也成了孩子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最早去那里转悠时,儿子还是学前的娃,哪里有五年级学生一般对于历史的热爱?跟他说历史云烟,让他看高大的成吉思汗的塑像,他也毫无感觉。他最喜欢的莫过于爬上元代的土城坡,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溜下来。

    后来我们也常常去玩。带着他了解历史知识,慢慢地,孩子成了一个历史迷,没事的时候,能跟你讲一个历史段子,考你一个历史问题。

    之后,这里又成了金中都。在被定为金中都的时候,这儿叫燕京—就是燕京大学、燕京啤酒所指的“燕京”。金不仅改燕京为中都,还把本地地方政府改为大兴府—这就是现在大兴区区名的由来。我们爷俩研究过金中都的遗址范围,画过图,也去过广安门外的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儿子还研究过那儿的几个城门。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就是当年的南北大街—也是古代城市典型的一条中轴线。丽泽门、会城门、太液池、卢沟桥……这些金代地名沿用至今,诉说着那一段段历史。而金中都遗址公园里的宣阳驿站(此名来自金中都的宣阳门),如今也成了一处市民阅读空间,成了老百姓的第二书房。

    从明代开始,一切就变得更加丰富、清晰起来。2015年,中央电视台采访我们家阅读与行走相结合的游学,选的就是其中的“中轴线”一段。在电视报道中女儿还说了一段快板:

    打永定门往鼓楼看,

    这本是老北京的中轴线。

    东西两城由它分,

    城南城北依它建。

    什么永定门、正阳门,

    紫禁城、三大殿,

    万岁山、钟鼓楼,

    中心全坐这条线。

    这条线叫卧龙线,

    想当年,皇帝威坐太和殿。

    这条线,您可别小看,

    它敢把皇帝的屁股分两半。

    这条线,似脊梁骨,

    再游北京心有谱。

    这是一段传统数来宝《数唱北京》,“这条线,似脊梁骨,再游北京心有谱”,女儿这段说的正是北京的中轴线。

    谱从何来呢?

    明清北京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按照传统的“隆庙社、崇阙坛”规制,在中轴线两旁对称排列着各种坛庙建筑物。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

    我们能够借助想象复原明代中轴线上宏伟的景观。自南向北,分别是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北上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它们从永乐时代起,就占据着都城的轴心位置。中轴线是一条抽象的线索,但它因这些建筑而有了具体的形迹,甚至随建筑高度的起伏而具有了跳动的乐感。

    故宫是这条轴线上的核心,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穿过故宫后门—神武门就来到了景山。这座小山是整个京城内的最高点,山顶上的万春亭居高临下,从此处登高远眺,给我们观察帝都提供了最佳视角,古都风貌尽在眼底,特别是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这条中轴线。天气好的时候,北边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边的永定门都看得一清二楚。在明朝时,这是皇帝的特权—每到重阳,皇帝都会登临景山,俯视他的重重殿宇和无限江山。

    这条线上北部的规划建设要比南部的好,这要归功于亚运会、奥运会这样的历史契机。

    申办1990年亚运会成功之后,为了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北京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改名为北辰路,路的北端就是有名的熊猫环岛。这条路实际上是原有中轴线的延伸,但在北京人的口语中,这条路被称为“中轴路”,刚修通的时候,不堵车,出租车司机都挺爱走的。后来北四环建成,这路也延伸到了北四环,并在路的西边建造了中华民族园,东边则是奥体中心。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东边建造了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两个建筑一圆一方,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跟金中都、元大都的城墙遗址一样,明代北京城也有城墙遗址,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的标志之一。明城墙只保留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城角楼、内城的南城垣(明城墙遗址公园)和西城垣残段(西便门)。

    这些点和面,我们都陆陆续续去过,连起来也就成了线。其中的部分线段,比如天坛到前门,前门到午门,午门到鼓楼,我们还徒步走过,对这条线更有了感性的认识。不仅如此,既然是“脊梁骨”,就有横生的各种小骨架—就像老北京的名吃羊蝎子似的。在北京,东西向的干道本来没多少,最知名的当然是东西长安街了,然后就是连接西直门和东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之间的大街,以及前三门大街,后来又修通了平安大街和广安大街。城里构成骨架的就是胡同了,我们也多次去胡同溜达过,胡同里虽然看起来破旧,但却是北京的文化基石。然而,现在住在胡同里的,除了部分老北京人外,大部分是外地人。

    对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了解方法,会因为城市的不同而不同,但是点线面结合的方法,无疑是了解北京最合适的一种。

    在北京,有很多易于游学的教育资源、自然资源和户外空间,也有很多阅读、科普、社会的学习和交往机会、公共服务供应,以及各类教育机构、出版机构、研究机构的免费讲座、活动体验,也涌现了诸如我发起的亲子阅读公益机构爱阅团,以及悠贝亲子图书馆、朋朋哥哥、根与芽等品牌儿童教育机构和个人,不夸张地说,全北京都是孩子们的教室。很多爸爸妈妈也正在发现更多的乐趣,享用现有的并发掘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同本书中的各种路线一样,介绍这样的资源、路线,特别是我们对待教育和游学的态度,有助于顺应自己和孩子的天性,搭建外在桥梁,让学习变得简单,变得快乐。

    北京周边适合孩子去的、可以贴近自然的场所越来越多,我们去过蟹岛、天然居、大兴农家乐、西瓜果园、薰衣草园,当然还有冬天常去的温泉。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绿草山野间、雪夜温泉中非常开心,跑跑跳跳、嘻嘻哈哈、玩玩闹闹、扑蝶捉虫……都是极其快乐的童年时光。

    出京游学也常碰到这样的玩乐情形:我们在辽东半岛游的时候,在辽河入海口的滩涂边,在黑黑的烂泥里捉小小的螃蟹成了那天下午的主要工作;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我们就坐在树荫下,享受着“水光潋滟晴方好”的美景。女儿不一会儿就在春风吹拂下睡着了,我们也就成了风景。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